
大众网记者 刘萍萍 青岛报道涵乔财富
近日,在“2025年第四届青岛手造节优秀文创产品征集”暨“第二届手造产业创新案例、手造新锐企业评选活动”中,青岛西海岸新区大村镇申报的《“三联三化”赋能手造产业创新发展》案例,从众多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青岛市手造产业创新案例”,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本届评选中的唯一获奖代表。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大村镇手造产业发展成效的肯定,也为“山东手造”工程的深入实施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区域实践。
本次评选活动旨在推动手造文创行业发展,发掘手造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助力提振文化消费和手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此活动能深入打造“山东手造 青岛有礼”文化品牌,进一步激发全市手造产业的创新活力。大村镇的获奖,正是青岛市推动手造产业提质增效、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缩影。
聚焦非遗转化,“三联三化”构建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大村镇积极响应关于文化建设的部署,紧密围绕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立足镇域文化资源禀赋,积极探索“非遗+手造产业+文旅”的融合发展新路径。在实践中,该镇创新性实施“三联三化”发展模式,即通过“联动手造能人、联建特色专区、联融优势业态”,系统性推动手造技艺向产品化转化、手造业态向规模化集聚、手造产业向长效化发展。
“联动”手造能人,激活技艺传承与产品创新双引擎
手造产业的核心在于“人”。大村镇文化底蕴深厚涵乔财富,非遗资源丰富,目前拥有包括大村鱼拓在内的3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大村鱼拓技艺以其独特的龙马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于2025年3月成功入选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传承人王炳娜也于2025年6月入选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为充分发挥手造能人的引领作用,大村镇将鱼拓技艺深度融入“文润龙马”文化品牌建设:组织拍摄《鱼跃纸上 艺承千年》专题宣传片,扩大社会认知;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让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感悟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匠心精神;更将精美的鱼拓作品带至北京大学博雅国学院进行展示,显著提升了“大村手造”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价值,实现了传统文化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关键一跃。
“联建”特色专区,打造手造产业规模化发展载体
产业振兴需要平台支撑。大村镇深挖本地民俗与非遗,着力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先后建成的“金扁担”联农共富直播院落、“馒有爱”面食文化研究院、大村鱼拓工坊等,构成了手造业态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以鱼拓工坊为例,它不仅是技艺传承的基地,更以传统鱼拓技艺为核心,开发创作出系列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和文创衍生品,有力推动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消费需求的创新融合。这些点位的布局,有效整合了分散资源,带动了镇域手造产品的整体发展和能级提升。
“联融”优势业态,探索手造产业长效化发展路径
为实现手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大村镇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抓手,积极探索镇域一体化联动运营。通过成立“大村镇乡村振兴一体化产业联盟”,初步整合了镇域内的赏花、采摘、研学、手造、住宿、餐饮等多元业态。
2025年4月,该镇创新研发的“乐游大村”智慧文旅小程序正式上线,汇聚了镇域特色手造产品,提供在线浏览、购买与定制咨询服务,结合直播电商等新媒体营销,成功搭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新模式。
同时,大村镇精心策划了多条镇域精品旅游线路,围绕“景观游览+美食体验+手造研学+品质住宿”的一体化思路,将青岛国际牡丹产业园、“馒有爱”面食文化研究院、“金扁担”直播院落、鱼拓工坊、丁家里民宿、灵龟湖共享田园有机农场等特色节点串联成珠。这种“点线面”结合的布局,形成了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与产业联动相辅相成的乡村旅游新格局,不仅提升了区域旅游吸引力,更显著提高了手造产品的附加值和产业效益。
大村镇通过“三联三化”模式,成功地将宝贵的非遗资源转化为富有生机的手造产业,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为更大区域的手造产业,特别是乡村地区的手造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展望未来,大村镇表示将继续深化探索,推动手造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更多智慧。
恒晟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