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1:40,喀什地区疏附县广州新城实验中学迎来大课间。操场上,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日天金策略,绽放着无限的青春活力。
8月25日,该校迎来首批820名新生。高一(1)班的米娜宛尔·多力坤入学还不满一个月,就已经爱上了这里:“学校设施‘高大上’,老师认真又风趣,尤其是广东来的老师,课堂特别有意思——这就是我理想的高中!”
学生们正做着课间操。张令 摄
9月16日,南方农村报记者随“跨粤山海 奔赴疆来”采风团走进这座新校园。作为广东教育援疆的重点项目,该校定位为喀什地区“环境最美、设施最全、师资最优,兼具岭南文化特色和现代教育理念,深刻援疆印记的标杆学府”。广东援疆投入2.55亿元,并委托百年名校广州协和学校全面托管,这一创新的建设托管模式在本批次全国教育援疆实践中属首创。尽管办学时间不长,却已迅速成为当地学生和家长的“心头好”。
AI“老师”进课堂
走进教学楼,印入眼帘的就是学校的“智慧大脑”——校园信息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滚动更新着各项教学数据,科技感扑面而来。
日天金策略
学校信息中心。
副校长周寅博介绍,以教学管理为例,学校配备课堂智能反馈系统,支持远程巡课与实时评价,课后能自动生成知识结构、师生互动情况、教师活动热力图等多维度分析报告,为教研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以精准量化的方式,减少了教师繁重的基础性工作,形成‘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精准改进’闭环,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他补充。
AI不止能助教,还是贴心“体能教练”。操场上,学生们沉浸在运动的乐趣里;不一会儿,跑步、跳绳、跳远等各项运动的数据便传导至信息中心后台终端。周寅博解释,学校配备智慧体育系统,学生在运动前到分布在田径场边上的终端机器“刷脸”,系统就能实时采集和分析学生的运动数据,迅速生成体质分析报告,并提供个性化的训练建议。
课室里配备了数字化的教学设备。张令 摄
这所学校“科技范”十足。据悉,广州新城实验中学围绕“科技赋能教育教学、校园安全、学校发展”三大核心,系统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让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充分惠及各族学子。学校总占地面积200余亩,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规划77个教学班、3500个学位,充分满足当地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学霸”升学首选日天金策略
“图书馆里有朗读亭,学英语像K歌一样有趣!我还想学行书!”米娜宛尔兴奋地说。热爱学习的她中考取得742.5分(总分800分)。原先,她心仪离家近且在当地名声响当当的喀什市第二十八中学,在看了广州新城实验中学的招生信息后,果断改了志愿。“现在我更加确信,这个选择没错!”
像她这样的“学霸”不止一个。贺正麒中考731.5分,原本打算去浙江读高中,得知这所学校招生后立即改变主意。“虽然我家在莎车,离这儿200多公里,现在寄宿每月回一次,但一切都超预期,特别值!”更让他心动的是机器人编程等前沿课程,与自己的未来规划不谋而合。
校园声像图书室。张令 摄
从硬设施到软实力,广州新城实验中学用“广东品质”赢得了信任。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批次广东教育援疆创新思路,改变以往在受援学校基础上完善硬件设施、选派援疆教师进驻的路径依赖,转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办学,由粤新两地双向发力,着力建设一所“喀什最好、南疆一流、全国知名”的新学校,开辟育人模式新赛道。
校园环境。张令 摄
今年4月,广州市教育局与疏附县人民政府、广州协和学校与疏附县教育局已分别签订合作及托管帮扶协议。同时,广州协和管理团队进驻,推动广州协和学校的教育理念在新学校落地实施。
2023年以来,广东省累计投入教育援疆资金12.1亿元,实施学校新建及改扩建项目155个,持续选派优秀援疆教师和支教大学生近1500人,通过“新强师工程”“名师工作室”等机制,为受援地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
“广东速度”打造育人新高地
一座设施先进、理念创新的中学,从“施工图”变为“实景画”,需要多久?答案是:不到一年。
2024年8月,学校建设正式动工;今年6月,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综合楼、食堂、报告厅、体育馆等主体建筑等已经完工。高效高质建设的背后,是广东援疆干部与粤新两地教育工作者日夜兼程的付出。
今年4月,来自广州协和学校的教师许楚滨,以柔性援疆人才身份进疆,任广州新城实验中学校长。他回忆,刚到疏附的几个月,场室还没建完,老师还没到岗,他就和援疆干部、骨干教师们奔走在疏附县教育局、学校工地两点一线,协调办学事项。没有能落脚的办公室,就挤在工地旁边的彩钢房里。7月,老师们来了,在遍地尘土的校舍里,大家拿起清洁工具,打扫出一片新天地。
如今,书声琅琅、笑语回荡,微风拂过崭新的操场。许楚滨说:“看到孩子们在这里快乐成长,我们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袁瀚日天金策略
恒晟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